成都日報多媒體報刊

上接01版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全市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傢中心城市。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切實增強西部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五中心一樞紐”支撐功能。

從增加並首提“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到將“通信”列入綜合樞紐建設范疇——這些重大變化,體現瞭成都對國傢中心城市建設行動綱領的完善、創新、突破和自我加壓,也逐步厘清瞭成都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城市功能決定產業的發展方向。當我們追問成都作為國傢中心城市需要什麼樣的城市功能,也就是在回答成都需要什麼樣的產業體系。”丁小斌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

此次產業發展大會明確提出,台中商標申請查詢要以增強“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為目標,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現代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開放型經濟和現代物流業。不難看出,成都的產業發展思路正是緊緊圍繞國傢中心城市功能而設定的。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今年4月以來,成都市委先後組織召開各界別、各階層代表座談會,組織市區聯動開展經濟工作大調研,聽取各方面對成都發展的建議。

城市產業空間佈局不合理,無疑是最為集中的“吐槽點”: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三個圈層的經濟結構和環形交通組織方式帶來瞭一系列城市病;空間資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層國土開發強度分別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裡10388人、1172人、543人,一圈層核心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裡1.4萬人,而三圈層仍處於人口凈流出階段。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機械制造、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同質化率分別達到47%、34%、28%……

“這些現象實質是城市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失衡、生產生活生態佈局不均所致。”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曾九利告誡,預計成都人口2030年將突破2200萬的承載極限。“如果仍然延續粗放型產業佈局,必然加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對此,成都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核心是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絡化功能體系,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著力構建以龍泉山脈為中心,南北雙向拓延、東西兩側發展的戰略空間佈局,推動成都進入“雙城”時代。以此破解城市發展梯度衰減難題,解決城市均衡發展問題,提高對區域的帶動能力。

“成都產業發展不僅要實現產業規模、效益上的巨大突破,更重要的目標是將成都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商’的現代化城市。”丁小斌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遵循這一理念,當下成都產業發展的思路,更多是從整個城市的發展,即人、城和產的關系來重新詮釋。

註冊商標申請台中以前更多是以產帶人帶城,更多考慮的是產,現在更加註重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而不僅僅將城市看作是產業的載體。”他強調。

需要提及的是,此舉並非簡單地為城市“擴圍”,而是在優化佈局的同時,格外註重產業生態的完善。本次產業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在全市統籌佈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引導不同區域的專業化產業集聚,帶動研究創新力量和服務體系集聚,促進產業上下遊和協作關聯企業,通過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幹微觀生態鏈,集成構建為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經濟轉型。

采訪中,專傢們認為,成都決定通過優化城市空間佈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打造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正是考慮到城市空間是城市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要素的物質載體。因此,通過分向、分區確定城市的發展策略和功能定位,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佈局,引領城市結構與資源稟賦相匹配,逐步構建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

創新要素供給

“無論規劃做得多好,產業能不能做大做強,市場才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在《瞭望》新聞周刊采訪過程中,有業內人士坦言,今日中國的市場經濟,要素市場扭曲阻礙著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尤為重要。

對此,此次產業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著力矯正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扭曲、背離規律、難以持續的問題,積極培育技術、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國際頂尖團隊來蓉創業最高資助1億元;最高給予2億元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投資機構等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對各類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給予最高100萬台中商標註冊元資助;對工業用地實施彈性供應;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成都發展基金……

7月12日,備受關註的成都“產業新政50條”——《關於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傢中心城市產業能級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正式出臺,圍繞強體系、優生態、重落實、提能級總體目標,提出瞭一系列針對性強、力度大的政策措施。

這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無疑是對人才要素的創新供給。不但位列各項政策之首,而且政策最實、最具可操作性。

例如,新政規定對市域實體經濟和新經濟領域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貢獻給予不超過其年度個人收入5%的獎勵;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憑畢業證來蓉即可申請辦理落戶手續;租住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滿5年,可按其貢獻以不高於入住時市場價格購買該公寓住房……

“無論是城市的競爭,還是產業的競爭,關鍵都取決於人才的競爭。”在丁小斌看來,這些舉措“是真正抓住瞭要點”。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像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最重要的是它們聚集瞭一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有學歷、有經驗、有國際視野,這些東西結合起來產生的生產力是無窮的。“所以抓好人才這個抓手,將大大推動成都發展。”

除此之外,成都還將圍繞技術、土地、資本、信息、能源、制度等要素供給給出新的方式。

“每一項創新,都是對要素供給的結構性、制度性轉換,都有助於形成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采訪中,丁小斌給出瞭這樣的評價。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epy511x3w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